top-l.gif (389 bytes)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测时的程序

  测时步骤:分为3个,即准备工作,测时观察,整理和分析。
  1、准备工作
  (1)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如果测时是为了制定定额,应当选择介乎先进和一般之间的工人为了对象;如果是为了总结先进操作经验,应选择先进工人作为对象;如果为了找出完不成定额的原因,则应选择完不成定额的工人为对象。测时对象确定后,测定人员要将测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工人讲清楚,以便取得工人的配合。
  (2)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如工种、技术等级、工龄、设备、工具、工作地布置、环境条件等。如果测时是为制定时间标准提供资料,还需要在作业现场,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如工作地服务、技术服务和合理布置工作地等。
  (3)根据实际操作步骤,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原则是:把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机动时间、机手并动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要分开。在划分操作的基础上,确定定时点,作为区分上下操作之间的界限,以保证每次观察记录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定时点应选择声音或视觉上容易识别的标志。
  (4)测时最好在上班后一、二小时,待生产稳定后进行。测时观察的次数,要根据生产类型、作业性质(机动、机手并动、手动操作)和工序延续时间长短等条件来确定。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测时精确度要求高,观察次数比单件小批生产类型多些;工序的延续时间长,每次测定的结果出现的误差相对小些,观察次数可以少一些。一般机动操作比手动操作稳定,观察次数也可少些。以上各项准备工作都要填写在测时卡片上。
  2、测时观察 通常采取连续测时法,按操作顺序连续记录每个操作的起止时间。也可以采取反复测定法,反复记录一个操作的延续时间。如果工序中的操作延续时间较短不容易连续记录,可用交替测时法。如第一次测定一、三、五项操作,第二次测定第二、四项操作,交替测定记录。在测时过程中,测定员思想要集中,严格按照确定的定时点进行记录,如果出现中断或不正常的情况,应在测时卡片上注明。

  1693-1.gif (1710 bytes)

  3、整理和分析测时资料 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1)根据测时记录计算出每一操作的延续时间。
  (2)检查核实全部测时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3)计算有效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
  (4)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可靠程度。稳定系数是测时数列中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之比。
  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小,比较可靠;反之,说明数列波动性大,可靠性小。稳定系数超过规定的程度,就需要重新测定。标准的稳定系数是根据生产类型、操作时间和作业性质决定的。
  (5)根据每个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再经过工时评定,达到符合定额水平要求的,可作为制定作业时间定额依据的时间值。

 

02.jpg (8806 bytes)

    关于本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根据网上公开资料整理为方便网友阅读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