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团队户外>户外技术>

常用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拓展Tag: 关注度:

常用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常用急救技术]
外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实施现场外伤救护时,现场人员要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通知就近医院的同时,要沉着、迅速地开展现场急救工作,其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

{一} 出血的种类:

血液从体表伤口流出,称为外出血,易为人们发现;而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出血,血液流入组织或体腔内的内出血,不易为人们发现,更为危险。各种出血中,以动脉出血最为危险,必须及时止血。按照损伤血管的不同,可分为: l、动脉出血:其特点是伤口呈喷射状搏动性向外涌出鲜红色的血液。2、静脉出血:伤口持续向外溢出暗红色的血液。 3、毛细血管出血:伤口向外渗出鲜红色的血液。

{二)出血的临床表现

成人的血液约占其体重的8%,失血总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伤员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发凉,呼吸急促,心慌气短等症状,脉搏快而细,血压下降,继而出现出血性休克。 当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有生命危险。




《三》止血的方法

1、加压包扎止血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块折叠成比伤口稍大的垫盖住伤口,再用绷带或折成条状布带或三角巾紧紧包扎,其松紧度以能达到止血目的为宜。此种止血方法,多用于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见图3)。 当伤口在肘窝、腋窝、窝、腹股沟时,可在加垫后屈肢固定在躯干上加压包扎止血(见图4)。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上下肢、肘、膝等部位的动脉出血,但有骨折或可疑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不宜使用此法。




2、 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是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用于指压住动脉处,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四肢的动脉出血,依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1) 头顶出血压迫法:方法是在伤侧耳前,对准下额关节上方,用拇指压迫颞动脉(见图5)。
(2) 头颈邯出血压迫法: 方法是用拇指将伤侧的颈总动脉向后压迫(见图6),但不能同时压迫两侧的颈总动脉,否则会造成脑少血坏死。
(3) 面部出血压迫法:用拇指压迫下颌角处的面动脉(见图7)。
(4) 头皮出血压迫法: 头皮前部出血时,压迫耳前下颌关节上方的颞动脉(见图8)。头皮后部出血则压迫耳后突起下方稍外侧的耳后动脉(见图9)。
(5) 腋窝和肩部出血压迫法:在锁骨上窝对准第一肋骨用拇指向下压迫锁骨下动脉(见图10)。
(6) 上臂出血压迫法:一手将患肢抬高,另一手用拇指压迫上臂内侧的肱动脉(见图11)。
(7) 前臂出血压迫法:用拇指压迫伤侧肘窝肱二头肌腱内侧的肱动脉末端(见图12)。
(8) 子掌出血压迫法:用两手指分别压迫腕部的尺动脉、挠动脉(见图13)。
(9) 下肢出血压迫法:用两手拇指重叠向后用力压迫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 (见图14)
(10) 足部出血压迫法: 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母长肌腱外侧的足背动脉和内踝与跟腱之间的胫后动脉。 (见图15)

图太多了,在家也看不明白,我就传一张上来!意思明白就好!就是压住出血方的血管!(近心脏位)




3、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是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但它只适用于不能用加压止血的四肢大动脉出血。方法是用橡皮管或布条缠绕伤口上方肌肉多的部位,其松紧度以摸不到远端动脉的搏动,伤口刚好止血为宜,过松无止血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易损伤神经,造成肢体坏死。上止血带的伤员,必须在明显的部位标明上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上止血带的时间超过二个小时,要每隔一个小时放松一次,每次 ---8分钟,为避免放松止血带时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可改用指压法临时止血。

(1) 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常用一条长1米的橡皮管,先用绷带或布块垫平上止血带的部位,两手将止血带中段适当拉长,绕出血伤口上端肢体2————3圈后固定,借助橡皮管的弹性压迫血管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见图16)。
(2) 布条止血带止血法: 常用三角巾、布带、毛巾、衣袖等平整地缠绕在加有布垫的肢体上,拉紧或用“木棒、筷子、笔杆”等拧紧固定。


(四) 对内出血或可疑内出血的伤员,应让伤员绝对安静不动,垫高下肢,有条件的可先输液,应迅速将伤员送到距离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包扎


(一) 包扎的目的和拓展游戏注意事项: 包扎的目的在于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固定敷料夹板,挟托受伤的肢体,减轻伤员痛苦,防止刺伤血管、神经等严重并发症,加压包扎还有压迫止血的作用。包扎要求动作轻快、准、牢,包扎前要弄清包扎的目的,以便选择适当的包扎方法,并先对伤口作初步的处理。包扎的松紧要适度,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会移动脱落,包扎材料打结或其他方法固定的位置要避开伤口和坐卧受压的位置。为骨折制动的包扎应露出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肢体血液循环的情况。

(二)包扎的材料

1. 三角巾:用一块边长l米的正方形棉布,沿其对角线剪开即为两条三角巾。将三角巾的顶角折向底边的中央,再)F艮据包扎的实际需要折叠成一定宽度的条带。若将三角巾的顶角偏折到底边中央偏左或偏右侧,则成为燕尾巾,其夹角的大小可视实际包扎需要而定。
2. 绷带:我国标准绷带长6米,宽度分3、 4、 5、 6、 8、10厘米6种规格,供包扎实际需要选用。绷带的一头卷起为单头带,从两头卷起则为双头带。其长度可视包扎部位的需要而定。现场救护没有上述常规包扎材料时,可用身边的衣服、手绢、毛巾等就便材料进行包扎。

(三)包扎的方法

1. 头部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的底边向内折叠约两指宽,干放在前额眉上,顶角向后拉盖头顶,将两底边沿两耳上方往后干拉至枕部下方,左右交又压住顶角绕至前额打结固定(见图18)。
2. 头、耳部风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打一个结,置于前额中央,头部套入风帽内,向下拉紧两底角,再将底边向外反扎2--3指宽的边,左右交又包绕兜住下颌,绕至枕后打结固定(见图
19 ) 。
3. 三角巾眼部包扎法: 包扎单眼时,将三角巾折叠成四指宽的带状,斜置于伤侧眼部,从伤侧耳下绕至枕后,经健侧耳上拉至前额与另一端交叉反折绕头一周,于健侧耳上端才丁结固定(见图20)。 包扎双眼时,将带状三角巾的中央置于枕部,两底角分别经耳下拉向眼部,在鼻梁处左右交又各包一只眼,成“8”字形经两耳上方在枕部交又后绕至下领处打结固定(见 图21) 。
4、三角巾胸部包扎法:将三角巾的顶角置于伤侧肩上,两底边在胸前横拉至背部打结固定,后再与顶角才丁结固定(见图22)。
5、三角巾下腹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腹部,两底角在腰后打结固定,顶角内两腿间拉至腰后与底角打结固定(见图23)。
6、燕尾巾肩部包扎法:单肩包扎时,将三角巾折成约80度夹角的燕尾巾,夹角朝上,向后的一角压住向前的角,放于伤侧肩部,燕尾底边绕上臂在腋前方打结固定,将燕尾两角分别经胸、背部拉到对侧腋下打结固定(见图24)。 包扎双肩时,则将三角巾折叠成两尾角等大的双燕尾巾,夹角朝上,对准颈后正中,左右双燕尾由前向后分别包绕肩部到腋下,在腋后结固定(见图25)。
7、三角巾手、足部包扎法:包扎膝、肘部时,将三角巾扎叠成比伤
口稍宽的带状,斜放伤邯,两端压住上下两边绕肢体一周,在肢体内侧或内侧打结固定(见图26)·。 包扎手、足时,将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腕(踝)部,手掌(足底)向下放在三角巾中央,将顶角反折盖住手(足)背,两底角交又压住顶角绕肢体一圈,反折顶角后打结固定(见图27)。
8、三角巾臀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朝下放在伤侧腰部,一底角包绕大腿)根部与顶角寸丁结,另一底角提起围腰与底边打结固定(见图28)。
9、绷带手腕、胸、腹部环形包扎法:包扎手腕、胸、腹部等粗细大致相等的部位时,可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每一环均将上一环的绷带完全复盖,为防止绷带滑脱,可将第一圈绷带斜置,环绕第二或第三圈时将斜出圈外的绷带角反扎到圈内角重叠环绕固定(见图29) 。
10、绷带四肢螺旋包扎法:包扎四肢时,将绷带作一定间隔的向上
或向下螺旋状环绕肢体,每旋绕一圈将上一圈绷带覆盖1/3或2/3。此法常用于固定四肢夹板和敷料(见图30)。
11、绷带螺旋反折包扎法: 包扎粗细差别较大的前臂、小腿时,为防止绷带滑脱,多用包扎较牢固的螺旋反折法,此法与螺旋包扎法子法基本相同,只是每圈必须反扎绷带一次,反扎时用左手拇指按住反扎处,右手将绷带反折向下拉紧绕缠肢体,但绷带反扎处要注意避开伤口和骨突起处(见图31)
骨折的固定




骨折的固定


外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之一的固定术主要用于骨折的时候, 因此,在学习固定方法之前要先了解骨折的症状和急救要点,才能正确地使用固定方法。

(一)骨折的分类:人体骨骼因外伤发生完全或不完全的断裂时叫骨折。由于致伤外力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类型的骨折,骨折断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叫开放性骨折,未与外界相通的叫闭合性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依骨折线的走向不同,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性骨折等。还可按骨骼的名称分为股骨骨折、尺骨骨折、桡骨骨折等。不同类型的骨折其治疗处理的方法不尽相同。

(二)骨折的主要症状:骨折的类型和部位不同其症状不完全相同,但骨折的局部症状主要有:
1、疼痛:骨折部位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有明显的压痛,可用骨摩擦音。
2、肿胀:由于骨折端小血管的损伤和软组织损伤水肿,故骨折部位可出现肿胀。
3、畸形:由于骨折端的错位,肢体常发生弯曲、旋转、缩短等畸形, 当骨折完全断离时,还可出现假关节样的异常活动。
4、功能障碍:骨折断后,肢体原有的骨骼杠杆支持功能丧失,如上肢骨折时不能拿、提,下肢骨折时不能行走、站立。
5、大出血: 当骨折端刺破大血管时,伤员往往发生大出血,出现休克。大出血多见于骨盆骨折。

(三)骨折的急救要点

骨折的临时固定,是对伤处加以稳定不使活动,使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不因搬运、颠簸时断骨刺伤血管、神经,免遭额外损伤,减轻伤员痛苦,其要点是:
l、 止血: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后包扎固定。
2. 加垫:为使固定妥贴稳当和防止突出部位的皮肤磨损,在骨突处要用棉花或布块等软物垫好,要使夹板等固定材料不直接接触皮肤。
3. 不乱动骨折的部位:为防止骨断端刺伤神经、血管,在固定时不应随意搬动;外露的断骨不能送回伤口内,以免增加污染。但是,现场急救时,搬动伤员伤肢是难免的,如为使伤员再次受伤的危险,要先将伤员搬到安全地方,在包扎固定时也不可避免要移动伤肢,这时可以一人握住伤处上方,另一人握住伤处下端匝着肢体的纵轴线作相反方向的牵引,在伤肢不扭曲的情况下让骨断端分离开,然后边牵引边同方向移动,另外的人可进行固定,固定应先捆绑断处上端,后绑下端,然后再固定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
4、固定、捆绑的松紧要适度,过松容易滑脱,失去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固定时应外露指(趾)尖,以便观察血流情况,如发现指(趾)尖苍白或青紫时,可能是固定包扎过紧,应放松重新包扎固定。固定完成后应记录固定的时间,并迅速送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治。

(四)骨折固定的材料:
1、夹板:用于扶托固定伤肢,其长度宽度要与伤肢相适应,长度一般要跨伤处上下两个关节。没有夹板时可用健侧肢体、树枝、竹片、厚纸板、报纸卷等代替。
2、敷料:用于垫衬的如棉花、布块、衣服等;用于包扎捆绑夹板的可用三角巾,绷带、腰带、 头巾、绳子等,但不能用铁丝、电线。

(五)骨折固定的方法:
1. 前臂骨折的固定方法:用夹板时,可把两块夹板分别置放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可在伤员患侧掌心放一团棉花,让伤员握住掌侧夹板的一端,使腕关节稍向背屈,然后固定,再用三角中将前臂悬挂于胸前。无夹板时,可将伤侧前臂屈曲,手端略高,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再用一条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胸前(见图34) 。
2、上臂骨折的固定方法: 有夹板时,可将伤肢屈曲贴在胸前,在伤臂外侧放一块夹板,垫好后用两条布带将骨折上下两端固定并吊于胸前,然后用三角巾(或布带)将上臂固定在胸部。无夹板时,可将上臂自然下垂用三角巾固定在胸侧,用另一条三角巾将前臂挂在胸前:亦可先将前臂吊挂在胸前,用另一三角巾将上臂固定在胸部(见图35)。
3、、小腿骨折的固定方法: 有夹板时,将夹板置于小腿外侧,其长度应从大腿中段到脚跟,在膝、踝关节垫好后用绷带分段固定,再
将两下肢并拢上下固定,并在脚部用“8”字形绷带固定,使脚掌与小腿成直角。无夹板时,可将两下肢并列对齐,在膝、踝部垫好后用绷带分段将两腿固定,再“8”字形绷带固定脚部,使脚掌与小腿成直角 (见图36 、37) 。
4、大腿骨折的固定方法: 将夹板置于伤肢外侧,其长度应从腋下至脚跟,两下肢并列对齐,垫好膝、踝关节后用绷带分段固定。用“8”字形绷带固定脚部,使脚掌与小腿成直角。无夹板时亦可用健肢固定法(见图38、 39)。
5、锁骨骨折的固定方法: 让病人坐直挺胸,包扎固定人员用一
膝顶在病人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两手把病人的肩逐渐往后拉,使胸尽量前挺, 然后作固定,方法是在伤者两腋下垫棉垫,用两条三角巾分别在两肩关节紧绕两周在计部中央打结,打结时应将三角巾用力拉紧,使两肩稍后张,人结后将患者两肘关节屈曲,两腕在胸前交又,用另一条三角巾在平肘处绕过胸廓,在胸前才丁结固定上肢。亦可用绷带在挺胸、两肩后张下作“8”字形固定(见图40)
6、脊椎骨折的固定方法: 脊椎骨折抢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防止脊椎弯曲和扭转,不得用软担架和徒手搬运。如有脑脊液流出的开放性骨折,应先加压包扎。 固定时, 由4--6人用手分别扶托伤员的头、肩、背、臀、下肢,动作一致将伤员抬到硬木板上。颈椎骨折时,伤员应仰卧,尽快给伤员上颈托,无颈托时可用砂袋或衣服填塞头、颈部两侧,防止头左右摇晃,再用布条固定。胸椎骨时应平卧,腰椎骨折时应俯卧于硬木板上,用衣服等垫塞颈、腰部,用布条将伤员固定在木板上(见图41--44)。








搬运


伤员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要尽快用合适的方法和震动小的交通工具将伤员送到医院去作进一步的诊治。搬运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伤员的伤情变化。常用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徒手搬运法:适用于病情较轻且搬运距离短。
(1)单人搬运法是用搀扶、背、抱等方法(见图45)。
(2)双人搬运法是用双人椅式、平托式、拉车式等方法(见图46)。
(3)多人搬运法是用千卧托运等方法(见图47)。
担架搬运法: (见图48)用于病情较重,路途较远又不适合徒手搬运的伤员。常用搬运工具有帆布担架、绳络担架、被服担架、门板、床板以及铲式、包裹式、充气式担架。伤员上担架时,要由3--4人分别用手托伤员的头、胸、骨盆和腿,动作一致地将伤员平放到担架上,并加以固定。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担架和搬运方法,如上肢骨折伤员多能自己行走,可用搀扶法。下肢骨折伤员可用普通担架搬运,而脊柱骨折时则要用硬担架或木板,并要填塞固定,颈椎和高位胸脊椎骨折时,除要填塞固定外,还要有专人牵引头部,避免晃动。





现场心肺复苏法


心肺复苏术是用于呼吸和心跳突然停止、意识丧失病人的一种现场急救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来向患者提供最低限度的脑供血。呼吸心跳骤停,医学上叫猝死,多见于冠心病、溺水、电击、雷击、严重创伤、大出血等病人, 多发生在公共场所、家庭和工作单位,多来不及送医院抢救。在发病4分钟内能开始进行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术,能救活无数的猝死病人,因此,让更多的人掌握现场心肺复苏术,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当病人突然倒下时,首先应边摇边喊病人,判断是否失去知觉,有无呼吸心跳,无反应,应立即开始做心肺复苏术,其步骤如下:
1、病人的准备:将病人平卧在平地或硬板上,当病人有外伤(如骨折等)时,要小心搬动,以免加重伤情。保持病人气道通畅,可用仰头——抬颏(或托颌或托颈)法,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根、会厌阻塞气道口,方法是操作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右侧,左手置病人前额上用力后压,右手指放在病人下颌骨下沿,将颏部向上向前抬起。
2、口对口吹气: 口对口吹气是向病人提供空气的有效方法。方法是:抢救人员将置于病人下颏的右手向下压其颏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防止呼入的空气逸出。抢救人用自己的双唇包绕封住病人的口的外部,形成不透气的密封状态,然后以中等力量,用1--1. 5秒的速度向病人口中吹入约800毫升空气,吹气后,抢救人员即抬头侧过一边,作一次深吸气,待下次吹气,如此按每分钟12次的频率反复进行,直到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见图49--51)





3、胸外心脏按压: 目的是通过朐外心脏按压形成胸腔内外压差,维持血液循环的动力。方法是抢救人员在病人右侧时,其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再将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婴儿可用食、中指尖,儿童可用一只手掌根),两手的手指翘起不接触病人的朐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约3. 5--4.5厘米(婴儿1.5--2. 5厘米,儿童2. 5--4厘米),按压和放松相间,时间相等,但手掌不离开病人朐骨部位,反复进行,每分钟按压80--100次(见图52、 53)





4、进行心肺复苏法的拓展游戏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可单人或双人同时进行),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单人抢救15: 2,双人抢救15:2
(1)即吹气二次(单人)或一次(双人),胸外心脏按压15次(单人)或5次(双人),吹气与按压的次数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2)胸外按压的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脾、胃等内脏。按压的力量要适宜,过猛过大,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按压力过轻,形成的胸腔压力过小,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
(3)口对口的吹气不宜过大(不应超过1200毫升),吹入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病人气道是否通畅,胸腔是否被吹起。
(4)复苏的成功与终止。进行心肺复苏术后,病人瞳孔由大变小,对尤反应恢复,脑组织功能开始恢复(如病人挣扎、肌张力增强,有吞咽动作等),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可认为心肺复苏成功。若经过约30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不出现上述复苏的表现,预示复苏失败。若有脉搏,收缩压保持在60mmHz以上,瞳孔处于收缩状态,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病人深度意识不清,缺乏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固定,表明脑死亡。心肺复苏持续一小时之后,心电活动不恢复,表示心脏死亡。患者出现尸斑时,可放弃心肺复苏抢救。

心前区捶击术


心前区捶击术是用于的小鱼际在胸骨中部或中下部1/3作快速单次捶击。用于发生心脏停搏、心室颤动或心室性心动过速的即时,以及房室传导阻滞者在安装起搏器前发生心脏停搏的即时。一般只作一次捶击,若无反应时,应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术。心前区捶击术不属于复苏术,一般不用于现场抢救,捶击虽可用于有潜在反应能力的心脏,可以引起心电效应,激起停搏的心脏恢复跳动。但不能代替有效的胸按压术, 因为捶击不仅对时间较长的心室颤动、缺氧性心脏停搏、心电机械分离无效,而且可使室性心动过速转化为心室颤动,可使失血或窒息的病人发生心室颤动,所以要在有明确的指征时才能使用心前区捶击术。婴幼儿在任何情况下均禁止使用心前区捶击法。写这一节的目的在于希望不能掌握使用心前区捶击术指征的非专业医务人员,不要随便使用心前区捶击术。

急救要分先后缓急

现场急救(或称院前急救)是指医护人员未到之前,对由于疾病、意外创伤及灾害等引起的伤害,进行就地应急处理和护理,为转运病人创造有利条件,减轻病人的痛苦,防止伤势、病情进一步恶化。人们在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意外事故,突然发生急病或遭受外伤,能否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置,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预后,尤其对一些危重伤病员,时间就是生命,正确及时的救治,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让更多的人掌握现场急救知识,遇到这些情况,就可以进行自救互救,对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有重大意义。
在进行现场救护时,抢救人员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要在迅速通知。医疗急救单位前来抢救的同时,沉着、灵活、迅速地开展现场救护工作,遇到大批伤员时,要组织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在急救中要坚持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对大出血、神志不清、呼吸异常或呼吸停止、脉搏弱或心跳停止的危重伤病员,要先救命后治伤。对多处受伤的病员一般要先维持呼吸道通畅、止住大出血、处理休克和内脏损伤,然后处理骨折,最后处理伤口。

分清先后缓急,及时开展抢救。常用的生命指征是:
(1)神志:伤病员对问话、拍打、推动等外界刺激无反应,表示伤病员已意识不清或丧失,病情危重。
(2)呼吸: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垂危时呼吸变快、变浅、不规则。临死前呼吸变慢、不规则,甚至呼吸停止。
(3)血液循环:正常人每分钟心跳男性为60--80次,女性为70--90次,严重创伤(如大出血),心跳快而弱,脉搏细而速,死亡则心跳停止。 (4)瞳孔:正常时两眼瞳孔等大等圆,遇光则迅速缩小,危重伤病员两眼瞳孔不等大等圆,或缩小或扩大或偏斜,对光刺激无反应。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双侧瞳孔固定散大是死亡的三大特征。出现尸斑则为不可逆的死亡。

判断创伤的程度,一般来说,轻伤是指人体仅有局部组织的擦伤或皮下血肿等轻微的损伤。重伤是指人体有骨折、内脏损伤、大面积或特殊部位烧(烫)伤、严重的挤压伤等单一或多项同时存在的损伤。危重伤是指伤病员有大出血(包括内出血)或重度脑外伤等引起昏迷、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现场抢救要准确判断外伤的轻重,坚持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