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般企業人士對於專案管理雖不陌生,但通常祇及於對部分工具如甘特圖的粗淺理解,將其定位成作業方法而已。其實,現今專案管理是跨策略與作業層級管理的主軸,並決定企業之興衰。本文從專案管理演進之角度,對以下四個問題做一客觀探討,盼能對於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價值觀點:
- 專案管理、計畫管理、企業化專案管理之關聯?
- 企業化專案管理(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EPM)與國際標準之發展?
- 理想企業化專案管理系統應具備的特色
- 企業之專案管理經驗已經多年,何需再標新立異或是舊酒裝新瓶?
- 專案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聯性
專案管理、計畫管理、與企業化專案管理
專案管理之由來溯及遠古,例如萬里長城與埃及金字塔,但其發展成現代管理科學之重要部份並加以應用,一般認為始於1959年美國海軍的”北極星計畫”。該計畫之主要交付項目(deliverables)是研發配帶核彈之核能潛艦。在冷戰時期,國防專案(DoD Projects)基於競爭,無不是在速度與系統工程品質交加的雙重壓力下進行,軍方遂發展出整合系統工程、製造、發包、與維修等管理方法,使得北極星計畫提前二年完工,為美國創造了國防競爭優勢。美國國防部後來將此專案管理之成功經驗,廣泛應用於所有國防專案,並要求民間承包商嚴格依循該方法之規範與模版(templates)行事和接受監督。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無不卯足了勁,吸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手法,進行復建並企圖重建國家競爭力。專案管理遂由此不斷發展至今,方法論之更新與IT工具整合,使得專案管理至此達一鼎盛時期。所謂懷古知今,綜觀多少攸關企業競爭力之計畫,均取決於專案管理績效。
具體地說,在時間、成本、資源、與目標範疇等四項限制因素下,來完成既定使命的工作,稱為專案。諸項限制因素是專案管理之挑戰所在,故專案經理須兼具嫻熟之科學管理方法、人文素養、與技術等能力,來完成專案任務。一項計畫(program)通常涵蓋多項專案之組合,故計畫管理本屬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型態且多由中高階主管以上擔任計畫主管,而屬中上管理層級。因此,計畫管理觀點高於專案個案管理,計畫經理雖透過專案經理達成個案使命,但對於多重專案之整合規劃、執行、與管控,擔負完全責任。這是大型企業中之所以存在計畫經理的緣故。八○年代時,彼得·杜拉克大師曾預言中高階主管應在組織中〝信息接駁〞(message relay)的角色外,找到直接創造附加價值的存在正當性,否則必將成為組織中的贅肉;二十年後於談論知識管理時,認為計畫(專案)管理將是組織各層級人員為創造附加價值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策略大師麥可·波特認為企業競爭優勢取決於策略與作業二構面。因此,專案取向之企業應將所有計畫與專案納入跨企業之整合管理機制,靈活的於多重專案間隨經營生態變化,調整專案順位與資源分派,來創造策略性比較優勢;而專案團隊於此機制中,以準時、高成本效率、與品質水準完成使命,來創造作業性比較優勢。這種縱橫企業之企業化專案管理(EPM),以專案管理效能做為新競爭武器,可謂經營智慧即專案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is project intelligence)。
企業化專案管理(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EPM)與國際標準之發展
過去二十年來,管理新潮(management fads)推陳出新,不勝枚舉;如目標管理、日本式管理、TQM、企業改造、六標準差、ERP、KM等,有些早為其他新潮取代,而有些則在勢微前,繼續熱炙一陣。不同於這些新潮的是,專案管理於近半世紀以來,反而因IT革命與管理科學之發達,正達到另一波的高潮。組織無論擁抱哪些新潮進行變革,其中不變的是必須藉由專案管理完成企圖達成的所有使命!專案管理將如同企業會計一般,是企業永續經營中的永續性管理。前述之管理思潮的實踐,無一不是透過專案方式與組織中進行變革。以知識管理(KM)為例,專案取向企業的知識核心必自所有專案管理心得(lessons learned)中,藉演繹與歸納方法粹取而來。若企業化專案管理效益與學習能力不佳,我們可大膽的說任何專案如ERP與 KM之成功率,幾乎是不可能的!筆者將企業化專案管理(EPM)比喻做企業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之一重要部份,因為它是規範與導引企業主要活動的管理機制之故。
如今專案管理既已發展至EPM層次,專業知識體系(body of knowledge 簡稱BoK)於先進國家應蘊而生。筆者以為當今居主流地位之二BOK(s)簡介如下:
1.「專案管理知識體系綱領」(PMBOKR Guide) 由美國專案管理學會(PMIR)所制定並獲美國ANSI標準。PMI早先由美國國防部支持成立專案管理方法之研究,後經產學界積極參與貢獻,於近幾年發展十分快速。 讀者可自www.pmi.org 首頁點選professional standards 超連結下載簡介版。PMBOK主要定義了以下三大部分:
- 專案管理五大流程(見圖一)
啟動(initiate)、規劃(plan)、執行(execute)、控制(control)、及終結(close out)
<圖一> 專案管理五大流程(資料來源:美國專案管理學會制定之PMBOK Guide 2000年版本)
- 九大知識領域
??? 整合管理(integration management)、範疇管理(scope management)、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溝通管理(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與採購管理(procurement management)。其中除整合管理係包括專案規劃、執行、與管控之整合性管理外,其它管理知識的內涵都淺顯亦解。
- 前二者交錯而成的39個作業流程。各流程涵蓋輸入(input)活動、工具與技巧(tools & techniques)、和輸出(output)活動,構成了企業建制專案管理機制之參考綱領。
?? 2. 「管控環境下之專案」PRINCER 2 PRINCE (Projects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係早先由英國政府所屬中央電腦通信社(Central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主導將IT專案管理進行系統化,後經OGC(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頒布為英國政府IT專案管理標準方法。? OGC更進一步斥資動員共計約150個產官學界單位,將PRINCE結構中之流程加以通性化並更趨完整,產生了適用於包括IT之所有類型專案的PRINCE 2。PRINCE 2 已風行歐洲與其它國家,其架構(見圖二)包括八大流程與工具。
<圖二> PRINCE 2專案管理架構(資料來源: the Central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 of U.K.)
PMBOK與PRINCE 2 因各具優劣而能互補,二者間之詳細比較不在本文範圍論述。依筆者親身經驗,熟知此二標準才能截長補短,有助於規劃完整之EPM。
理想企業化專案管理系統應具備的特色
專案管理之所以已跨入國際化紀元,IT 是主要推手之一。在EPM管理機制中,上起決策主管之多計畫管理,下至頻繁的紙上作業,都需要符合國際標準之專案管理資訊系統(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MIS)來處理大量數據,供分散於各地的團隊成員一資訊中心與提供即時分析做決策調整等。舉例言之,決策主管有鑑於經營生態之多變,需要重新調整專案先後順位,以進行資源重新配置,發揮最佳效益。因此,除專案管理知識與技能外,強大的PMIS是建構EPM不可或缺之因素。筆者以為能滿足EPM的PMIS應具有下列特點,盼供企業參考: 1. 提供高階主管多計畫與多專案最新資訊的全覽(global view)功能 2. 符合PMBOK與PRINCE 2 國際標準架構,提供完整之專案管理功能 3. 提供資料庫有效發揮主從架構之功效 4. 開放性系統介面(open interface)讓使用者或軟體業者開發之附加功能與之整合 5. 具預警功能之管控機制 6. 提供與知識管理(KM)系統有效整合的介面 7. 易學易用 8. 版本升級方便 9. 適切之系統中文翻譯 10. 供應商之專業服務須及於提供企業建置EPM的顧問服務
PMIS本身是一通性化(generic)之管理系統,必須依專案屬性與其他IT系統整合運用;例如,結合CAD導入技術專案範疇(scope)之組態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與e-learning 整合訓練團隊成員、及與KM整合做為企業競爭性核心知識等。
企業之專案管理經驗已經多年,何需再標新立異或是舊酒裝新瓶?
企業競爭不再侷限於產品,而同時在專案管理效率與效益面競爭來取得顧客青睞。本文前面曾提及競爭優勢再於策略與作業二層次,而今EPM從專案管理觀點將此二層次納於統合的管理機制中,取代以往分散不協調的專案管理。EPM機制能將企業專案管理方法與語言統一,藉消除生產力障礙而提升成本與時間效率與品質;此外,當組織中各階層人員都被納入專案管理環境與體系下時,人人都具強烈之速度、成本、與品質績效議識。 本人諮詢過的許多國內企業,以往在ODM與OEM功能績效常集中於產品面,如今正積極導入EPM,盼以專案管理競爭優勢差異,來因應國際型顧客愈趨嚴苛之需求,就是典型的範例。
適合導入專案管理機制如EPM的企業可分為以下二型:
1. 專案導向型的企業(project-oriented enterprise) 即該企業的營運業務以專案為主,例如Microsoft公司內即是一個個的軟體開發專案,小的專案稱為 「Project」,大的專案稱為「計畫,Program」大計劃內包含小專案,小專案又有更細項的專案。凡IT企業、 負責建設專案之政府雞構、工程營造業者、律師事務所、廣告企劃公司等,都屬於專案導向型的企業。
2. 例行作業專案化的企業(projectized enterprise) 有些企業的業務屬變化不大的例行作業,但同樣可以將其作業專案化管理。例如FedEx公司的快遞活動是 相當例行的工作,但透過專案管理規劃可以讓其更方便執行活動、更量化評估績效,未來的營運改善與修 正也會更清晰明確。除快遞業外,流通業、物流業、運輸業也都屬此類產業。
專案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聯性
除了EPM外,近幾年來的另一資訊熱門話題即是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許多企業主對此相當積極,但在此不免要向各位呼籲:KM(知識管理)的興起是由於歐美企業已推展多年的PM(專案管理),有了深厚的量化經營數據基礎後,才有進一步延伸至KM的依據。簡單的說,從專案管理粹取出的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與借鏡(lessons learned) 正是專案取向企業藉以創造優勢的核心知識,故建立專案管理與知識管理應被視為一體兩面的策略性管理專案。
以實例而言,國內目前EPM實施最徹底、最具成效典範的業者莫過於台灣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台灣應材屬外商,於六、七年前便開始導入PM,遠比國內一般高科技產業早上四、五年時間,而全面導入EPM則是近三年的管理建設重點之一。台灣應用材料公司的EPM採踏實建置方式,從未有抄捷徑的想法,紮實建構EPM後,於2000年下半才正式跨入KM應用,此時KM直接取用EPM中的資料庫運作,即收事半功倍之效,本人認為此案例是目前國內少數值得推崇的EPM典範之一。
結語
未來是EPM的世代,企業所有的內外運作,都脫不了與EPM的關連,甚至更直接地說:Project intelligence is business intelligence.(專案智慧即是經營智慧),或許人們習慣將Business intelligence稱為「商業智慧」,不過商業一詞過於浮泛,無法完全反應原意,因此以經營智慧稱之才較貼切。總之,從此話可以瞭解:專案活動就是企業的經營運作,如今包括所有的企業決策主管(CEO、CIO、CTO、CFO…等)需要積極學習企業專案的神髓與手法,在管理面與全球化接軌,善用EPM機制與PMIS,藉有效管控多專案並行的組合管理,創造比較性競爭優勢。
當今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如亞太地區的日、澳、紐、韓、新等,都先後經產官學的積極互動合作,除已發展出國家專案管理方法標準外,正大力提倡專案管理教育訓練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我國在專案管理之落後,若繼續遭受冷漠與忽略,筆者以為恐有近一步喪失競爭力之危機。我們處於技術與管理並重的競爭時代,今天起步EPM尚為時不晚。以全球競爭態勢看來,恐怕國內企業沒有等待與延遲的本錢。試問,當顧客如IBM、HP、DELL本身專案管理既以達相當成熟度,他們是否必然逐步要求合作廠商達到基本水平,以滿足在專案速度、成本、與品質面愈趨嚴苛之要求? 以PC相關產業為例,技術競爭雖必持續,其關鍵性其實已不如專案管理效能競爭!我堅信我國技術產業正值管理重大變革的關鍵時刻,本文若能對兩岸官方及工商業者產生一些醒思或拋磚引玉之效,筆者將深以為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