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管理模式的演进

拓展Tag: 关注度: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庄园和城邦治理的经验和理论开始迁移到工商管理上面来,管理模式的出现更是对管理理论和技巧的系统整合。在不断的产业变革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主导权此消彼涨,导致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化中,这种演化中既有运动不息的部分,也有相对稳定的部分,而这种稳定的特质成为管理模式的界定标志。管理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目标管理阶段[MBO],在70年代以前,也就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2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战后复苏要求尽快填满社会需求的巨大缺口。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在最短时间生产出能满足最基本需求的尽可能多的产品,就能赚取最大的利润,所以这个时期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效率,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实现大规模的生产的标准化流程控制,因此“命令与控制”的机械式管理模式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工作中人的情绪和感受关注几乎为零,目标管理注重于工序和任务,事实上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析也没有必要关注。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ISO]进入80-90年代后,市场发展开始日趋成熟,由稀缺经济下的卖方主导型市场开始向过剩经济下的买方主导型市场转换,消费者的需要开始深入和升级,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持续性创新成为企业应对消费者挑剔的主要策略,定位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基业常青”在激烈的完全竞争市场中成为企业家和企业的积极致力的最高目标,一些经济学类学科,特别是管理经济学,以及数学中的相关理论成为工艺程序的设计基础,以便在产品近乎雷同的完全市场中寻求立足之地;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发展,国际社会逐渐在产品安全上和标准通行上达成共识。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更高以及国家国际标准的推行,企业采取“全面质量管理”来确保产品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复杂生产过程中满足市场的高品质需要。
教练式管理[CPM],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个人主义的盛行,以及全球的大部分世界的持续和平,工业生产一直稳定进行;凯恩斯主义的盛行,金本位的取消,导致以美联储为核心的世界央行大力推行货币宽松政策,形成大量国际过剩资本,其中部分游资进入虚拟经济,另外一部分则进入产业领域,加重了商业领域的竞争。消费市场又一次产生变革,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品质,更多追求个性化,极力摆脱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产品同质引起的去个性化效应;消费观念从物质享受为主的生存消费,生活消费向时尚消费体验消费转变,体验式经济成为其中的一个新口号。市场的需要对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命令,掌控或者是品质管理可以解决的,企业需求的是头脑风暴,需求的是创新,渴望的是idea。设立创意总监,CIO成为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职位方案,而整个管理模式上,教练式管理开始崭露头角,靠着帮助下属清晰其目标和状况,优化选择来达成企业愿景。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